電子交易歷史
20世紀90年代,一些大型的跨國銀行建立了能為其全球分支機構的外匯期權投資組合提供24小時風險管理和定價服務的網絡交易系統,這樣一來,不但使人力資源成本下降,更重要的是使風險管理者能夠受益於大數法則,因為投資組合的對沖服從概率分佈模型。 隨著這些全球範圍的投資組合的增長,跨國機構的收入流更加趨於可測。
這些網絡化期權交易系統的演進,使得銀行通過自動交易屏幕進行的期權銷售面值總額可達500萬美元。 其結果是既提高了定價速度,又使銷售人員和交易員更具效率。
到2000年,客戶要求銀行進一步簡化交易程序。 大多數投資者和跨國公司都享有在交易前指導其獲得幾個有競爭力的價格的特權。 他們不希望有一些員工專門等在電話機旁邊以從彼此競爭的銀行那兒獲得最佳價格。 1996年,StateStreet銀行開發了外匯交易聯接系統(FXConnect),這是第一扇開啟的"銀行之門"。
2000年,這扇大門對其他銀行開放其平台,由此變成一個"多銀行電子系統",使買方客戶能看到35家外匯交易銀行提供的價格,並能夠以這些價格執行交易。
與此類似,7家主要銀行於2000年決定採用新興的、相對低廉的互聯網技術來解決競價問題。 他們聯合推出了被稱為"FXall"的互聯網"多銀行電子系統"。 在FXall,所有7家銀行和成員銀行能在同一時間競價,並能確保其客戶通過競爭獲得一個最好的價格。 今天,FXall有43家銀行為超過500家客戶提供市場服務,這些客戶每天的即期和遠期互換交易將近160億美元。 這種趨勢在諸如Currenex等私人擁有的系統裡也同樣存在。 Currenex對銀行間貨幣市場和外匯交易參與者而言就像一個網上交易所,交易者進行電子化報價,通過雙邊授信安排進行結算,並且享受到稱之為"直通處理(straightthroughprocessing,STP)"的另一項提高交易效率的創新,STP使得交易在被執行的同時就能將情況報告給後台和風險控制系統。
2001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也採取了降低客戶成本的措施,同時把一天的交易時間延長到幾乎24小時,在其Globex電子交易系統上,在技術上推出了專門滿足外匯交易市場需求的撮合引擎。 這一技術允許CME的銀行客戶、機構客戶和公眾通過使用一個標準的電子交易界面或連續不斷地向CME進行報價的自動交易系統來執行交易。 自動交易系統減少了差錯風險,並能連續不斷地以一定的速率報價,這比任何一個交易員更富有效率。 CME還通過VPN(虛擬私人網絡)提供互聯網聯接。 為降低電信費用,有些客戶已用每月僅需費450美元的VPN來代替每月要花費3500美元的T-1線路。
2001年,CME在Globex上推出了一個一天23小時的外匯產品,使交易時間從2秒下降到不到0.2秒。 CME同樣允許自動交易系統進行指令輸入,這種鍵入自動交易指令的功能是外匯交易的一個新趨勢的開端,它使在CME進行自動化套利交易的銀行將有可能進行外匯期權的自動交易。
由於銀行和交易所通過自動化技術降低了內部成本,他們對其客戶就更具吸引力了。 根據一個大型國際銀行估計,在過去的十年裡,他們每筆外匯交易的成本已經從13美元跌到1美元。
近期,CME也通過花旗銀行和CLS銀行聯接了"持續聯繫結算"(CLS)來降低成本。 比如,通過CME的CLS方案,一家銀行先前為交割4000份歐元期貨合約也許要支付1萬美元的費用,但現在只需25美元。
總之,近期出現的外匯交易創新決定著未來潮流,這些創新包括:使用互聯網以降低電信成本;使用"多銀行電子系統"把多家銀行的報價集中在一個屏幕上;使用自動交易系統以快速、連續執行交易以及利用STP減少後台和風險管理差錯並降低處理成本。
所有這些都是重要的新趨勢,並將為外匯交易市場下一輪的發展奠定一個良好基礎
未來外匯交易趨勢設想
顯然,效率的提高很多都是來自於電信及網絡技術的升級、硬件創新和軟件開發。 這些創新大多降低了電信費用、加快了交易執行速度、提高了使用自動交易系統軟件進行自動交易的能力。 如果根據現在的趨勢推想,外匯交易客戶可能會在將來看到多銀行電子系統和交易所網絡的合併,以使客戶能在銀行報價和交易所價格之間進行選擇,而電子經紀系統也可同時報出交易所價格和銀行價格。 我還希望能看到外匯遠期和期權交易中出現新的複合型清算方法。 或許經紀商和多銀行電子系統將可以在雙邊授信或集中對手授信的基礎上提供遠期和期權服務,其中遠期和期權可在類似CME清算所的清算機構進行清算。 他們還將使用STP和CLS進行清算。 這樣將出現一個更加便利的外匯市場,外匯遠期和期權的價格都在電子平台上顯示出來。 這將極大地擴展外匯市場,並促進全天候提供即期、遠期和期權價格的自動交易系統的快速發展。
從路透集團推出第一套電子外匯交易系統開始,外匯市場一直由大型銀行,及其他有規模的金融機構所獨占;而近年來拜網絡科技發展之賜,零售外匯交易才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傳統人工經紀的市場日漸縮小,取而代之的是電子經紀服務。 它極大地增加了市場的透明度,降低了投資門檻及成本,更無須經紀人三餐打電話要您下單,額外付出經紀費用,使個人外匯投資成為簡單的工具之一。
平台群英
1981年路透時代
路透集團推出路透屏幕交易系統(Reuter Monitor Dealing),交易商可以在視訊終端機上直接完成交易。 該項服務使得從前平均需要40秒時間進行的一筆外匯交易得以在2秒內實現。 八年之後,路透集團推出最新的外匯交易系統Dealing 2000,不但交易對象可以在世界上任何角落,也引入了計算機撮合功能,在交易銀行間買賣價格相配時自動完成交易。 路透3000在96年推出,客戶不但可以獲得實時的新聞和數據,還有一個豐富的歷史信息數據庫。
1993年EBS時代
由包括花旗、大通、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JP摩根和瑞銀集團在內的13家金融機構發起的電子經紀服務公司(Electronic Broking Services, EBS)成立,旨在挑戰路透電子交易系統在該行業的壟斷地位。 兩年後,EBS收購了亞洲最大的電子經紀公司日本的Minex公司,不但消除了一個競爭對手,而且加強了在亞洲市場的地位。 2000年之後,EBS與彭博(Bloomberg)推出EBS Trader on Bloomberg,成為全球各個金融機構800個交易室內逾2000名交易商所使用的現匯交易平台。
在路透和EBS交易平台上,即期外彙的電子經紀速度縮短為0.2秒左右,進一步提升了風險管理的效率。
1999年福匯時代
FXCM福匯集團於紐約正式成立,開啟了外匯交易的新時代。 FXCM福匯集團同年發表的Trade Station 1.0,簡單易用的優點一推出就成為華爾街注目的焦點。 它不但是第一套針對散戶所設計的交易平台,也大幅將外匯交易的成本與門檻降低,使得外匯交易如網上購物、下載音樂、或是網上買賣股票一樣的容易。 該公司不但連續2年成為全美成長最快的500大公司之一,交易平台更是好幾年囊括業界所頒發的獎項,頻受華爾街專業人士的肯定。 FXCM福匯集團於2002年選擇香港作為亞大區總部,成為繼紐約、東京、倫敦後第四個區域總部。
2000年百家時代
第一家以網絡為基礎的多銀行外匯交易網站-- Currenex開始運營,揭開了在線交易的新篇章。 該網站由30多家銀行及50多家公司共同成立。 該集團並與FXCM福匯集團合作,成立FXCM PRO平台。 此時,許多中小型的外匯經紀商、甚至網上股票公司也逐步開始推出外匯交易服務,市場頓時百家爭鳴,進入戰國時代。
至此,專業與零售外匯交易的界線逐漸模糊,客戶無須經過經紀人,也無須支付經紀費用,只需端坐在家中連上心水的交易商、經由交易商所提供的免費圖表做出技術分析、基本分析,再透過免費的外匯交易平台24小時下單,與來自全球的投資人公平的競逐外匯投資回報。
"網上外匯交易",如同其他的金融商品創新,創造出個人財富全新的投資模式及思維,使得投資大眾在一個更公平、更開放的環境下,免除股票內線、經紀費用的恐懼,做出最佳個人財富管理的決定。
零售平台類型
幾年來,風險管理效率方面的另一個重要創新是STP的發展,通過使用行業標準TOF軟件,STP首先在路透交易系統上得以實現。 今天,當即期交易在路透或EBS上執行時,他們不但被自動地發送到前台交易系統,同時被立即發送到了後台以便風險監測、支付結算和總帳更新。 這一方面通過減少輸入錯誤提高了操作效率,同時也通過允許銀行的風險管理者實時掌握其全球外匯頭寸,提高風險管理效率。
自動交易和STP將極大地提高銀行交易組織的能力,並使其在未來幾年裡的支出持續減少。
零售外匯交易平台有兩種基本的模式,一種是單一做市商平台,一種是ECN平台。
單一做市商平台,是指這個平台內可供零售客戶交易的匯率報價是由唯一的一個做市商提供的,一般情況下,這個做市商就是零售客戶交易帳戶所在的外匯交易商。 ECN平台,即電子通訊網絡(英文全稱為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Network),在金融領域內是指股票經紀商或外匯經紀商為他們的客戶建立的電子化交易平台。
ECN(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Network)電子通訊網絡.在各個銀行及外匯交易平台之間選擇最有利於客戶頭寸的價格來成交,經紀公司賺取適當低比例的佣金。
ECN上的費用分兩部分,一個就是佣金,這個比例一般很低。 另一個部分就是所說的點差。 點差不固定。 比如活躍的時候,歐元美元一般一個點點差。 經紀公司不賺取點差費用.
當歷史翻過二十世紀的時候,正是美國股票市場處於歷史最高峰的時期。 在美國股票市場的瘋狂之中,一個新生的市場交易模式迅速地崛起,這就是在美國證券市場上被人們經常提起的ECN,全名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Network,中文直譯為電子通訊網絡。
從文字的角度來看,無論是ECN的英文全名還是中文的翻譯都無法使讀者把它和證券市場連接起來。 然而,ECN卻是美國證券市場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互聯網時代發展迅速的一個新生事物。 在美國的OTC(Over The Counter)市場上ECN已經被認可為一種可替代交易所撮合功能的交易系統(Alternative Trading System)。 ECN的商業運行模式被美國的證券行業普遍認為是一個典型的全自動化的電子證券交易所。
- May 20 Fri 2011 11:53
電子交易歷史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